王陳靜文慈善基金會

 

以色彩與筆觸作勢─陳靜文繪畫中的動抒情
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 蘇憲法教授

 

    相信有很多人對陳靜文的想像,與她是「王永慶的長媳」或「王文洋的妻子」有關,不一定知道她是個擁有深厚學術素養的「畫家」。而同為藝術創作者,我對陳靜文開始有更多的印象,則因為她是「王泉仁的媽媽」。

 

  2009年,我到英國倫敦大都會大學(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)擔任訪問學者,當時我師大的學生葉國新還在倫敦攻讀博士學位,與國新有多年交心之情的王泉仁,也跟著國新把我視為「師長」般地尊敬與照顧,時常找我到他的住處聚餐,以故鄉美食熱情地撫慰了我在濕冷的冬天旅居倫敦的心情。

 

  跟王泉仁在英國時常常一起聊英國當代繪畫,或許正是因為王泉仁的母親也是畫家的關係,跟他相處多了一份親切感,覺得跟這位年輕人頗有話聊,對長輩很有禮貌卻不失灑脫直爽的性格,讓待在他家裡的客人都感到相當自在,回台後也經常碰面。後來才知道,原來這也是受到他母親的影響,總是能細心關照著周遭的朋友。

 

  對陳靜文的藝術創作有更深刻的認識,則是因為看到國新為陳靜文逝世十週年籌辦展覽、規劃出版紀念專輯竭盡心力地奔走,邀請我為陳靜文的藝術寫序,因此,有機會對陳靜文一生創作精華做一次深度全覽。

 

  陳靜文的作品多取景於大自然,卻是有山、有河、有風、有浪、有天、有雲、有雪、有雨的類「抽象畫」,據了解,她在英國讀書時很喜歡英國非常有名的風景畫家透納(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 1851)的作品,透納的作品特色是陽光、空氣、霧霾與速度感,其中,看不見輪廓線的大氣氛圍,以及放棄描繪實物細節所展現出來的瞬息間的光影變化,不僅啟發了後來的印象派,也影響到後來20世紀的抽象繪畫。

 

  雖然陳靜文的作品風格與透納並不相同,但當自然景觀簡化或脫離寫實風格時,透過色彩與筆觸在畫面上營造的意象與速度感,卻有著同樣藏滿了故事與無限想像空間的特質,陳靜文善用壓克力顏料特質,或潑灑、或渲染,創造多層次卻柔和溫婉的淺藍色調,底下更是充滿了生命的力道!她與透納同樣喜歡觀察自然,更喜歡以對自然的描繪表達情感,因此,有著東方文人「寄情山水」的特質,既賞心悅目又深耐咀嚼,或許這也是陳靜文喜歡透納作品的原因吧。

 

  多變而和諧的「藍」,是陳靜文作品特別值得一提的特色,藍在色彩學上屬於寒色系,也是天空和海洋的顏色,藍色象徵信任、忠誠、智慧、自信、信仰和真理,藍色也會降低人體新陳代謝,產生鎮靜的作用,其色彩易給人柔和、舒服、冷靜、希望與和平,是理性與感性兼具的色彩。淺藍色系的主調,隨著時間的動態感,拉出深的、靛的、青的、蔚的…無限變化,搭配著灰或白,或偶然出現的黃或褐,或為激越的線條,或如律動的草浪,又或似糾結的心漩,這或許也可說是陳靜文特殊的「山河動」抒情風格。

 

  她又進一步在作品中利用分割中的淺綠與塊面,在繁雜的線條中取得統一與連貫,看似一種照片蒙太奇(Photo montage)的構成,讓人像是透過玻璃看物體,在鋪陳中之白色線條或平面色帶所組合之大小不一的空間中聚合,像訴說一個故事中之不同情節,而不同明度所產生的空間感自然形成。

 

  也有少部分作品敘述性較強,如2005年的《心雪飄落》,山的形狀明顯,中間色面的部份便是條清楚的河流;2002年的《浮底動》則是一幅率性的不規則大色塊之組合,中間僅見兩條直線水平穿越畫面,此作與2001年的《旅程》有異曲同工之妙,白雲在藍天中「行走」,訴說著時間的流動;2005年的《花躍草飛》,恰似透過毛玻璃看世界,花草躍動中顯著出大自然生氣蓬勃。2000年的《飄流》作品中有股淡淡的憂愁,2004年的《躍動》,則捨棄碎筆觸,以簡化後的「色塊」構成畫面,構圖嚴謹,聚散有致,一股無形的力量向畫面集中漩渦似的造形,磅礡有力。

 

  綜觀陳靜文的作品,有一種「繪畫中的時間運動」,結合了立體派、未來派、抽象表現主義與構成主義,強調的是空間中的「勢」,而非傳統視覺中的「體積」與「量感」。細讀陳靜文的作品可感受到激烈騷動的強勁生命力,但非常特別的是,每一幅作品,最終卻又予人寧靜舒服的和諧氣氛。無庸置疑的,具備高度學術基礎的陳靜文,不僅擁有成熟的繪畫技法,豐富的人生歷練與修養自持,更使她得以自在無礙地進出於寫景與抒情之間。而閱覽過陳靜文的作品,更印證了王泉仁常常思念的母親,清雅內斂、與世無爭的印象。